潜江新闻网讯(潜江新闻网记者 曾俊伟)4月17日清晨,在老新镇三合村广袤的虾稻田里,村民陈友涛和余祖发划着小桨慢慢穿行,而后一笼又一笼的鲜活小龙虾出水,丰收的喜悦不言而喻。
“3月初投了1000斤虾苗,现在每天能起2至4钱小青虾300斤,日收益可达3000元左右。”陈友涛说。
曾经,陈友涛因妻子患病致贫。2016年,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帮助下,陈友涛成功申请9万元扶贫贷款,购买了一台旋耕机,开始承包周边的机播机收作业。2018年脱贫后,他新挖虾稻田10余亩,当年便赚了3万余元。2019年,三合村成立了虾之源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将农户的散田流转倒包给陈友涛进行生产经营。
去年下半年,陈友涛又用赚来的钱承包了附近20亩碎片化低产旱地,并改造成“致富”虾稻田。
“多亏了村‘两委’和合作社的帮扶,一年下来收益最少也有7万余元,生活别提多好了。”如今,陈友涛靠着租赁的40余亩虾稻田腰包早已“鼓”了起来。
三合村党支部书记、虾之源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徐清华介绍,三合村自成立虾之源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以来,通过集中统一管理、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等渠道,让社员增收明显。到目前,该合作社虾稻田辐射面积1800余亩,带动80余名社员增产增收,其中脱贫户51户。
“去年以来,我们先后流转碎片化低产旱地200余亩,全面提高土地综合效益。”如何帮助村民增产增收,徐清华说道,“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土地流转,改善土地利用率,拓宽村集体和村民的增收渠道,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据了解,如今老新镇虾稻面积达7.6万亩,产业综合产值突破20亿元,虾-稻产业已成为全镇的支柱产业。
在该镇,除了有万亩虾稻良田,还有着丰富的林地资源。然而,林地资源大多难以开发成为有利于村民的土地资源。如何将林地资源变废为宝?秀河村秀之美小龙虾专业养殖合作社理事长唐从龙作出大胆的尝试——养地龙(蚯蚓)。
连日来,在秀河村茂密的林地间,唐从龙和村民苏丕祥正一起进行着翻土、育肥等工作,为后续地龙的繁育、生长提供良好环境。
唐从龙告诉记者,去年经朋友介绍,得知地龙繁殖快、养殖方法简单,不仅生长周期短,且药用价值、生态效益也都十分可观。在前往河南、安徽等地实地考察后,他决定开垦10亩弃用林地尝试引种“青龙一号”。
“每周只需用牛粪、猪粪等废弃物沃土2至3次,才短短半个月的时间,原本小拇指一般短细的地龙便长得比我整只手都长了。再过3个月,待这批地龙繁育过后,便可出售。”唐从龙指着手中的地龙说,今年年初,他又前往安徽亳州,系统的学习地龙养殖技术,并与当地药材公司签订了收购订单。4月初,他以18元每斤的价格购买了800斤幼苗投入10亩实验田中。
据了解,秀河村原是贫困村,在秀之美小龙虾专业养殖合作社的带动下,依靠虾-稻产业不仅为村子脱去了贫困村的帽子,更带动全村85户脱贫、300余户村民增收致富。
“活体成品地龙50元一斤,在烘干过后售卖,价格更是达到每斤110元。”由于不愁销、不愁价,唐从龙相信这将成为秀河村又一条“致富之路”。
近年来,老新镇紧紧围绕“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工作思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转化旧动能,培育新动能,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村民发展虾-稻产业和特色种养业,走上致富之路。
“我镇共有专业化合作社66家,其中三台村倒口渊合作社、心辉生态农业合作社荣获省级示范合作社。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全力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为农民增收致富创造条件。”老新镇经发办副主任陶坤说。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潜江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主动与我们联系删除!
- 农贸市场焕新颜 升级改造惠民生
“我们徐李农贸市场好长时间没有这样热闹了。”9月19日清晨,老新镇徐李农贸市场内剁肉声、叫卖声、吆喝声各种混杂,还时不时
- 老新镇运用“一线工作法”打造水乡园林精致之城
近日,老新镇通过全方位覆盖、全手段运用、全人员上阵,做到领导在一线垂范、问题在一线解决、工作在一线推进、感情在一线融合、
- 老新镇纪委助推政务服务提质增效
为进一步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质量,树立“便民、高效、廉洁、规范”政务服务窗口形象,近日,老新镇纪委立足监督职能,联合相关单位
- 老新镇开展禁毒宣传活动
9月7日,老新镇政法办、禁毒办在老新镇邮政储蓄银行开展禁毒宣传活动。活动中,禁毒社工和志愿者给前来邮政储蓄银行办事的群众
- 老新镇开展“九小场所” 消防安全专项整治行动
近日,老新镇组织开展“九小场所”消防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检查组采取“边检查、边宣传、边整改”的方式,深入辖区小型加工厂、小
- 老新镇开展食品和特种设备安全检查
近日,老新镇食安办、市场监督管理所深入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开展食品和特种设备安全检查。检查组通过听取汇报、现场检查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