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Home>美丽乡镇>正文
关注潜江新闻网
转发微博
老新镇:合作社带动村民致富有“道”
2022-04-20 11:03:35 来源: 浏览:7007次

潜江新闻网讯(潜江新闻网记者 曾俊伟)4月17日清晨,在老新镇三合村广袤的虾稻田里,村民陈友涛和余祖发划着小桨慢慢穿行,而后一笼又一笼的鲜活小龙虾出水,丰收的喜悦不言而喻。

“3月初投了1000斤虾苗,现在每天能起2至4钱小青虾300斤,日收益可达3000元左右。”陈友涛说。

曾经,陈友涛因妻子患病致贫。2016年,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帮助下,陈友涛成功申请9万元扶贫贷款,购买了一台旋耕机,开始承包周边的机播机收作业。2018年脱贫后,他新挖虾稻田10余亩,当年便赚了3万余元。2019年,三合村成立了虾之源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将农户的散田流转倒包给陈友涛进行生产经营。

去年下半年,陈友涛又用赚来的钱承包了附近20亩碎片化低产旱地,并改造成“致富”虾稻田。

“多亏了村‘两委’和合作社的帮扶,一年下来收益最少也有7万余元,生活别提多好了。”如今,陈友涛靠着租赁的40余亩虾稻田腰包早已“鼓”了起来。

三合村党支部书记、虾之源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徐清华介绍,三合村自成立虾之源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以来,通过集中统一管理、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等渠道,让社员增收明显。到目前,该合作社虾稻田辐射面积1800余亩,带动80余名社员增产增收,其中脱贫户51户。

“去年以来,我们先后流转碎片化低产旱地200余亩,全面提高土地综合效益。”如何帮助村民增产增收,徐清华说道,“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土地流转,改善土地利用率,拓宽村集体和村民的增收渠道,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据了解,如今老新镇虾稻面积达7.6万亩,产业综合产值突破20亿元,虾-稻产业已成为全镇的支柱产业。

在该镇,除了有万亩虾稻良田,还有着丰富的林地资源。然而,林地资源大多难以开发成为有利于村民的土地资源。如何将林地资源变废为宝?秀河村秀之美小龙虾专业养殖合作社理事长唐从龙作出大胆的尝试——养地龙(蚯蚓)。

连日来,在秀河村茂密的林地间,唐从龙和村民苏丕祥正一起进行着翻土、育肥等工作,为后续地龙的繁育、生长提供良好环境。

唐从龙告诉记者,去年经朋友介绍,得知地龙繁殖快、养殖方法简单,不仅生长周期短,且药用价值、生态效益也都十分可观。在前往河南、安徽等地实地考察后,他决定开垦10亩弃用林地尝试引种“青龙一号”。

“每周只需用牛粪、猪粪等废弃物沃土2至3次,才短短半个月的时间,原本小拇指一般短细的地龙便长得比我整只手都长了。再过3个月,待这批地龙繁育过后,便可出售。”唐从龙指着手中的地龙说,今年年初,他又前往安徽亳州,系统的学习地龙养殖技术,并与当地药材公司签订了收购订单。4月初,他以18元每斤的价格购买了800斤幼苗投入10亩实验田中。

据了解,秀河村原是贫困村,在秀之美小龙虾专业养殖合作社的带动下,依靠虾-稻产业不仅为村子脱去了贫困村的帽子,更带动全村85户脱贫、300余户村民增收致富。

“活体成品地龙50元一斤,在烘干过后售卖,价格更是达到每斤110元。”由于不愁销、不愁价,唐从龙相信这将成为秀河村又一条“致富之路”。

近年来,老新镇紧紧围绕“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工作思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转化旧动能,培育新动能,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村民发展虾-稻产业和特色种养业,走上致富之路。

“我镇共有专业化合作社66家,其中三台村倒口渊合作社、心辉生态农业合作社荣获省级示范合作社。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全力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为农民增收致富创造条件。”老新镇经发办副主任陶坤说。

  凡本网注明“来源:潜江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潜江新闻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授权使用的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潜江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主动与我们联系删除!
栏目精选
虾城印象
虾城印象
曹禺文化产业园
曹禺文化产业园
远眺潜城新貌
远眺潜城新貌
紫月湖公园
紫月湖公园

老新镇:合作社带动村民致富有“道”

Copyright @ 2021-2023 www.cnqj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老新镇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cnqjw2008#163.com(请将#换成@)举报电话:0728-6230961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2120180014 鄂ICP备12000686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备案号:鄂备20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