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新闻网讯(潜江新闻网记者 曾俊伟)4月17日清晨,在老新镇三合村广袤的虾稻田里,村民陈友涛和余祖发划着小桨慢慢穿行,而后一笼又一笼的鲜活小龙虾出水,丰收的喜悦不言而喻。
“3月初投了1000斤虾苗,现在每天能起2至4钱小青虾300斤,日收益可达3000元左右。”陈友涛说。
曾经,陈友涛因妻子患病致贫。2016年,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帮助下,陈友涛成功申请9万元扶贫贷款,购买了一台旋耕机,开始承包周边的机播机收作业。2018年脱贫后,他新挖虾稻田10余亩,当年便赚了3万余元。2019年,三合村成立了虾之源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将农户的散田流转倒包给陈友涛进行生产经营。
去年下半年,陈友涛又用赚来的钱承包了附近20亩碎片化低产旱地,并改造成“致富”虾稻田。
“多亏了村‘两委’和合作社的帮扶,一年下来收益最少也有7万余元,生活别提多好了。”如今,陈友涛靠着租赁的40余亩虾稻田腰包早已“鼓”了起来。
三合村党支部书记、虾之源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徐清华介绍,三合村自成立虾之源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以来,通过集中统一管理、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等渠道,让社员增收明显。到目前,该合作社虾稻田辐射面积1800余亩,带动80余名社员增产增收,其中脱贫户51户。
“去年以来,我们先后流转碎片化低产旱地200余亩,全面提高土地综合效益。”如何帮助村民增产增收,徐清华说道,“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土地流转,改善土地利用率,拓宽村集体和村民的增收渠道,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据了解,如今老新镇虾稻面积达7.6万亩,产业综合产值突破20亿元,虾-稻产业已成为全镇的支柱产业。
在该镇,除了有万亩虾稻良田,还有着丰富的林地资源。然而,林地资源大多难以开发成为有利于村民的土地资源。如何将林地资源变废为宝?秀河村秀之美小龙虾专业养殖合作社理事长唐从龙作出大胆的尝试——养地龙(蚯蚓)。
连日来,在秀河村茂密的林地间,唐从龙和村民苏丕祥正一起进行着翻土、育肥等工作,为后续地龙的繁育、生长提供良好环境。
唐从龙告诉记者,去年经朋友介绍,得知地龙繁殖快、养殖方法简单,不仅生长周期短,且药用价值、生态效益也都十分可观。在前往河南、安徽等地实地考察后,他决定开垦10亩弃用林地尝试引种“青龙一号”。
“每周只需用牛粪、猪粪等废弃物沃土2至3次,才短短半个月的时间,原本小拇指一般短细的地龙便长得比我整只手都长了。再过3个月,待这批地龙繁育过后,便可出售。”唐从龙指着手中的地龙说,今年年初,他又前往安徽亳州,系统的学习地龙养殖技术,并与当地药材公司签订了收购订单。4月初,他以18元每斤的价格购买了800斤幼苗投入10亩实验田中。
据了解,秀河村原是贫困村,在秀之美小龙虾专业养殖合作社的带动下,依靠虾-稻产业不仅为村子脱去了贫困村的帽子,更带动全村85户脱贫、300余户村民增收致富。
“活体成品地龙50元一斤,在烘干过后售卖,价格更是达到每斤110元。”由于不愁销、不愁价,唐从龙相信这将成为秀河村又一条“致富之路”。
近年来,老新镇紧紧围绕“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工作思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转化旧动能,培育新动能,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村民发展虾-稻产业和特色种养业,走上致富之路。
“我镇共有专业化合作社66家,其中三台村倒口渊合作社、心辉生态农业合作社荣获省级示范合作社。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全力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为农民增收致富创造条件。”老新镇经发办副主任陶坤说。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潜江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主动与我们联系删除!
- 老新镇:打响人居环境整治春季大会战“第一枪”
连日来,老新镇33个村居持续开展“塆台夜话”活动,发动群众共同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在全镇掀起春季大会战热潮。“现在家家户户
- 老新镇:人大代表扮靓人居环境
近日,老新镇各级人大代表积极响应号召,主动履职,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走深走实。该镇充分利用人大
- 老新镇开展“扫黄打非”进网吧专项检查
近日,老新镇组织开展“扫黄打非”进网吧专项检查。检查过程中,“扫黄打非”工作人员重点检查辖区内网吧证照是否齐全、是否达到
- 老新镇为返乡人员免费开展血吸虫病检查
春节前夕,老新镇卫生院组织工作人员在门诊大楼前为返乡人员开展免费血吸虫病检查。活动现场,医护人员认真核实群众姓名、编号、
- 老新镇:便民服务走心 群众办事放心
1月26日上午,老新镇便民服务大厅内,根据居民李先生提供的资料,工作人员迅速为其办理完成了临时救助对象认定业务。“工作人
- 新春走基层|老新镇:传统民俗迎新春
2月1日,老新镇洪河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一派热闹景象,村民们欢聚一堂,在这里打糍粑、搓麻花、翻饺子、猜灯谜……喜迎新春佳